用心感受时代脉搏,讲好数字时代故事,是《IT时报》的使命,也是每年庆祝节日时,对自己的审视。
我们有一颗坚强而柔软的心hth华体会。2022年的上海,错过了桃花、芍药的花期,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《IT时报》,没能按期送到读者家中,和这座城市同呼吸的我们,惦记着那些老人、那些迎着晨曦出发的医生、那些不能回家的逆行人。
“当真理还在穿鞋时,流言已经跑遍了世界”。作为一名记者,要从众所周知中发现新闻,在网络喧嚣中找到真相,学会让数字“说话”hth华体会,深刻而独立的思考,审慎而敏锐的眼光,是职业赋予的馈赠。
挺立船头的瞭望者、时代风云的记录者、公平正义的守望者……记者这份职业背负重任,很多时候,你需要做一名“人间清醒”,观察别人,同时自省,虽阅尽千帆,仍保留对这个时代的热忱。
每年记者节,我们评选出当年的“《IT时报》十大影响力新闻”,作为一份答卷请读者评判。
2022年第一次城市级疫情爆发,从西安开始。短短15天之内,西安“一码通”连续两次宕机,还没等西安找出原因,1月10日,广东粤康码也“崩”了。
记者通过多方调查、采访后分析指出,hth华体会健康码的崩溃,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而是一个对城市治理者提出的新课题: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,顶层设计建设一座智慧城市?
如今回望全年,2022年各地疫情散发,大家都遇到了同一道考题,答题方式变得多样起来,而答案也越来越清晰。
德国诗人席勒说,“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,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”,思考,让我们在网络飓风中保持清醒,从抽丝剥茧中寻找真相,更让文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随着生物识别信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密码交易,关于银行生物识别被攻破的案例屡见报端。然而,记者的调查呈现出一种新的风险:有些银行在登录、转账时支持的生物识别认证结果,其指纹、面容信息均取自操作者的手机系统。这意味着,最后一道关口,银行将核实密码的权力交给了手机厂商。
时隔一年,被骗者的85万被追回遥遥无期,记者仍在不断追问:在安卓手机指纹被破解、人脸识别被骗过、大批数据泄露等消息并不鲜见的当下,是否妥当?当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用于银行降低成本时,谁来为风险担责?
对生物识别密码安全的警醒,已成为记者坚持多年的本能,当企业在利益与用户安全的天平上,向前者倾斜时,总要有人在后者的秤盘里加一个砝码。
一家有数十万员工、上百家分公司的庞然大物,一个承载3000个IT系统、十亿用户、百亿查询、千亿话单的复杂“母体”,要在三年内完成100%上云,任谁第一次听到这个任务,都觉得是天方夜谭。但中国电信做到了,甚至提前一年完成,创下全球电信运营商IT系统向云端“迁徙”的最快纪录。
对记者而言,这同样是一个庞大的选题。文章的巧妙之处在于,以一位亲身参与者的视角,以时间为轴,以几个重要时刻为横截面,在一篇数千字的稿件内,清晰完整地讲清了中国电信的“腾云”脉络。
IT要上云,新闻也要“上云”。庞杂的新闻素材资源库如同“云海”,而记者以蜻蜓点水般的巧劲,以一条“指令”穿透全文,对素材“随需取用”,亦是一种“云化”。
2022年两会上,曾连续五年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的信息通信业“提速降费”首次未被提及。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,或者说,一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标志。
文章通过扎实的数据、有理有据的分析,指出此举主要原因在于,经过多年来的连续推动,我国的网速水平、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极大提升,同时通信资费大幅度降低,我国已经摘掉“网速慢、资费贵”的帽子。同时,文章也指出,虽然“提速降费”不再明确部署,但事实上,5G投资高峰期至少还要持续2年,通信行业高质量发展已经迫在眉睫。
一记漂亮的“全垒打”!还有比第一个发现独家新闻更美妙的时刻吗?这种“硬核”能力,来自十余年新闻领域的深厚积淀,来自一名记者对通信产业的热爱。不人云亦云,而是毫无争议的“意见领袖”,专业记者的魅力就在于此。
3月21日下午,一架拖着黑烟坠入密林的飞机,牵动着全国人的心。在持续呼叫无果后,载有132人的东航MU5735航班被确认坠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埌南镇莫埌村附近。事故发生后,为保证搜救现场网络畅通,及时向外界播报信息,中国电信近百名通信保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,紧急扩容。
记者采访了多名现场通信保障人员、线路扩容施工人员,从对现场一无所知,到一点点推敲细节,最终准确完整地还原了那沉重、紧张的三天三夜,那些人物、细节、场景的描写,直戳内心。
巨大的灾难面前,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,但作为记者,又必须履行记录者的使命。冷静、克制的文字,不渲染的情绪,“跳出现场看现场”,体现了一名优秀记者应有的状态。
双11前夕,“世界超市”义乌东苑工业区却陷入黑暗中,街灯暗了,柴油发电机整日轰鸣,站在快递密集的街镇上,分贝高到如同几十辆柴油拖拉机在耳畔碾过。
“限电停工潮”席卷全国。记者调查发现,中小工厂密集的能耗大省都在抢购柴油发电机,尤其是快递量全球第一的义乌,如果限电持续一个月,物流压力继续传导,双11必将爆仓。
怎么办?记者最后指出,只有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自动调控电力系统,才有可能实现用电平衡,让限电成为过去。
“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”,看完文章的你,记住了柴油机的轰鸣声、瞬间上升的发电机订单、东北人民抢走的义乌蜡烛……以小细节反映限电之大影响,这就是记者不可多得的“新闻慧眼”。
2022年的秋天,依然骄阳似火,如同火热的新能源造车潮。华为、小米等手机厂商强势入局,滴滴等互联网企业筹谋已久,海尔、美的、格力等家电企业从不同路径切入汽车行业,新能源车的门槛似乎只剩下了钱。
市场传闻甚嚣尘上,但真相究竟为何?如果说新能源车赛道是显而易见的未来,那颠覆者将如何实现他们的理想?守擂者又给如何应对这些暴风骤雨般的袭击?
记者独家获悉,二代造车新势力涨薪五成挖人,传统车企员工人心浮动,新入局者消息甫一发酵,大家主动出击,不再被动等待机会上门。
突破,突破,还是突破!一名优秀的记者,最引以为傲的永远是强大的采访突破能力。不甘于“白开水”一样无味的平庸之作,用独家采访为自己的作品打上“仅此一家”的标签。
这是一次与病毒赛跑的硬仗。面对传播快、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毒株,根据国家卫健委第三版“核酸检测指南”,要想跑赢病毒,必须在24小时里,在划定范围区域内完成核酸采样。
这同样是记者与发稿时间的一次赛跑。如此重大的新闻事件,当天找采访对象,当天采访,当天成稿,当天发布,留给记者和编辑的时间,只有12小时。
最终,这项创下全球单日核酸采样纪录的特殊任务提前完成,而报道也在当天新鲜出炉。
本文首发于4月4日《IT时报》新媒体矩阵,6月30日被归集于“直击守沪”专刊。
初春的上海,春寒料峭。当上海陷入从未有过的“安静”时,总有一些人在逆向而行。感谢这份职业,让我们能记录下这些人,这些时刻,也记录下特殊时期的自己。如此,便是回忆,便是历史,便是不可磨灭。
“我们如何才能利用在未来年代里必然要发生的一切?”1995年,比尔·盖茨在《未来之路》的最后,hth华体会发出灵魂拷问。
如今,另一场同样将改变人类进程的巨变即将发生。2021年,元宇宙概念爆发,它描绘出人们对互联网的终极想象。然而,当我们迈向那个终极目标时,有哪些“可能”会先到来?
2022年伊始策划的这篇《关于元宇宙的十大猜想》,从十个角度思考元宇宙的未来,无论是当下对于爆款产品何时到来的分析,还是最终“数字永生”的哲学思考,都在提醒一件事:面对未来,沉下心来,方能静待花开。
科技爆炸带来的结果之一,是媒体的解释性功能变得更加重要。带着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视角,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和对未来的向往,是远见,是新的伦理挑战,是科技记者永恒的使命。
32岁的浦东新区,难得有这样安静的时刻,但有些人却依然走在浦东寂静的街头:不停在做核酸检测和医院值班间连轴转的医生、为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紧急拉通宽带、安装门磁的电信装维人员、一天站14个小时分拣蔬菜的生鲜电商平台站长、带着行李紧急赶回公司的金融工作者……
这同样是一篇“急行军”式的作品。当一切“暂停”之后,如何找到那些还在逆行的人,对同样“停”下来的记者而言,是一次能力挑战,而他们终不负使命。
晨曦中的香樟树,周末堵车的外高桥,这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浦东。面对这场特殊的战“疫”,我们的记者亦是“拼命三郎”,记录下这一切,只为迎接它的归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